一位求助者來電問我們:“上大學不久,我就與班里一位女生好上了。我們形影不離,如癡如醉。我睜眼閉眼,腦子里都是她。她也一刻都離不開我。然而很奇怪,不到兩個月,我對她的感覺就變了,發(fā)現她并不可愛,有些言談舉止還令我反感。我想擺脫她,但又怕她傷心,內心很矛盾。我該怎么辦呢?”
有些青年男女對愛的一個最大誤解就是以為“墮入情網”就是愛。這一誤解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影響力,是因為墮入情網是主觀經歷到的一種酷似愛的感覺。當一個人墮入情網時,他或她當然就覺得“我愛她”并且“他愛我”了。但這里有兩個明顯的問題。第一,墮入情網的體驗是在性欲望和性沖動驅使下一種性心理滿足的體驗。例如,為什么一個母親即使深深愛著自己的兒子但卻不能與兒子墮入情網呢?人們一般也不會與同性朋友墮入情網,除非是同性戀者。只有當我們有性動機時,才會墮入情網,這種性的動機可能是有意識的,也可能是無意識的。第二,墮入情網的體驗總是短暫的,無論與什么樣的異性墮入情網,遲早都會破網而出。這并不是說你肯定不再愛那個你與之墮入情網的異性,而是說你的激情很快過去了,性心理得到了暫時的滿足,性沖動平息下來。
墮入情網這一現象的本質就是突然沖出自我的界限,頓時把自己的一切完全交給了另一個人,彼此之間毫無界限感,覺得兩個人就像一個人那樣,一時間無比興奮、陶醉。
從某種意義上說,“墮入情網”好似一種“還童”現象:與相愛的人在一起的感覺,酷似當初嬰兒與母親在一起的感覺,是那樣無憂無慮、安全、踏實;同時還覺得,兩人在一起便無所不能,無往不勝。于是,墮入情網者相信,性愛的力量可以驅散黑暗、迎來光明,一切困難和問題都不在話下了。其實,這種感覺是不真實的。相愛的雙方遲早要面對真實的生活:你想讀書,對方不想;你想外出,對方想休息;你想看電影,對方想洗衣服。于是,相愛雙方在內心深處發(fā)現了彼此的差異、分歧、矛盾,先前的“自我”疆界有時是突然地,有時是逐漸地復原,情網也就到此開裂了,雙方重新成為獨立的個體。此時,雙方要么割斷其感情紐帶,要么面對現實,開始通過忍讓、妥協、談判去建立一種真正愛的關系。
所謂“真正”的愛,是對于墮入情網時的“虛假”的愛而言,后者只是一種特定情景下的主觀感覺和幻覺而已。真正的愛并不是置根于愛的感覺之中,相反,它經常存在于那種感覺不到愛的情況下。例如,我們對所愛者做出各種充滿愛心與關懷的事情,但并不是在感覺到愛的情況下去做的,或者說,我們做出這些關愛的行動時,在感覺上并沒有“墮入情網”時的那種沖動與激情。
為什么說“墮入情網”并非真愛呢?第一,墮入情網不是由意志決定的行動,不是有意識的選擇。與某位異性墮入情網,其實多半是在未經選擇的情況下發(fā)生的,也并非在計劃之中的。人們往往與很不般配的異性墮入情網,但卻仿佛覺得兩人就是“天生的一對”。有時,“墮入情網”的雙方彼此并無多少愛慕之感,但激情卻奔騰不止。相反,人們往往不能與其崇敬的、有深交的、十分了解的人墮入情網。
第二,“墮入情網”是自我疆界的暫時突破,而不是它的延伸并從而去包容另外一個人。因為延伸自我的疆界,使其變成“兩個人”的共同紐帶,那是需要長久努力的,而“墮入情網”無需努力。但當自發(fā)而來的激情過去時,情網就會破裂,自我就會退回到先前的疆界之內。而真正的愛情卻是自我疆界持續(xù)不斷地擴大,足以包容對方,包容更大的世界。
第三,“墮入情網”并非有目的地促進自身的完善。如果說這種“愛”也有什么目的的話,那頂多不過是要暫時地逃避內心的寂寞感。這就是為什么那位初次離家上學不久的同學如此輕易地墮入情網,而又如此快速地破網而出。一個人從墮入情網到破網而出之前這一段時間內,都會覺得自己達到了最高的理想境界,心滿意足。墮入情網的人看對方,都是完美之極,看不到對方是處在成長之中的,肯定有不足之處。這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從心理學上說,“墮入情網”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性欲本能的驅使和感觀的刺激,這種情和愛都不可避免地淺薄而短暫。這也是為什么今天如此眾多的男女如癡如醉地墮入情網,又如夢初醒般逃離情網,很難去建立持久的愛情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