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wǎng)絡(luò) 作者:李子勛
“不婚族”作為一種現(xiàn)代社會產(chǎn)物,正流行于一大部分適齡男女青年中。他們往往有較好的收入,又正值適婚年齡,卻偏偏逃避婚姻。問及原因,大部分人會回答:不想失去自由。愛與自由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
愛與自由的關(guān)系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如果愛是自由的,那么為什么愛的本質(zhì)確實需要專注與承諾,這兩個詞既不浪漫也不自由。如果愛是不自由的,為什么那么多愛都充滿著激情、忘我、偶然性與奇跡?
在《時尚健康》心理高峰論壇上我曾說過什么是自由——“自由就是做事不需要理由”。愛是隨心所欲的嗎?愛需不需要理由呢?我忘了哪個哲人說過這樣的話,“我愛你卻與你無關(guān)”。對一個人來說,愛是內(nèi)心的一種情感趨向,是自我愉悅的。粉絲們瘋狂地愛著偶像,與偶像無關(guān),偶像作為一種存在,激發(fā)了人的愛意,偶像的意志并不重要。徐靜蕾演繹的《一個人的愛情》,愛被詮釋為自由的,與偶像在想象中相愛其實是人在愛自己,因為愛偶像而讓自己可愛。
我們來比較愛與自由給人的感覺吧。自由的感覺:沒有約束,沒有目的也不需要理由;愛的感覺:專注地投注情感并由此而浪漫、愉悅。它們有時會并行不悖,有時會互相分離。那么,我們怎么做才可以讓兩種感受更多地并行交匯呢?很難!因為往往是失去自由的時候才意識到自己曾經(jīng)自由過,失去愛情的時候我們才明白自己沒有珍惜。那么,無條件地珍惜、珍重、珍視自己的愛,是否就是獲得了愛中的自由?!
純粹的愛可能是人的一種柏拉圖式的精神現(xiàn)實,似乎是可以獨立存在與自由的,但很少有人在愛情中沒有對被愛者的一種身體的訴求。研究史學(xué)的人知道在中世紀由于宗教的禁欲主義,愛是需要完全剝離掉性欲的成分,不然是不純潔的。
想想中國的《詩經(jīng)》,歐洲但丁筆下的《神曲》《新生命》,十四行情詩,印度詩詞中的俳句,無不表達著純美的愛情?!读_密歐與朱麗葉》為什么他們愛著卻連手都沒有碰觸過,所有童話里的愛情都是以主人翁與心上人美滿結(jié)合為結(jié)束。
如果愛是因為性欲的需要,那么愛從屬于身體的欲望,有“從屬”就一定是不自由的。如果愛需要壓抑自然發(fā)生的性與身體的依戀,那么也是不自由的。壓抑的欲望會迂曲地以充滿性愛象征的詞藻、詩歌、夢境、幻想來釋放,這樣的釋放稱之為愛,能不能說愛是性欲不能自由達成而衍生的一種情愫?婚姻是另外的一種禁欲的宗教,它需要承諾、責任、忠誠與堅守?;橐鍪峭獠拷?,這是婚姻難以感受愛的原因之一嗎?也是婚外情泛濫的根源之一嗎?可以假定是宗教禁欲造成了人的愛、性分離才造就人類文學(xué)的繁榮昌盛,現(xiàn)代人已經(jīng)寫不出這些凄婉唯美的東西了,原因是現(xiàn)代人的性實現(xiàn)得太過自由,而且性渴求也被過度滿足。
得到自由(隨心所欲的性)就失去愛,兩者難以并存。這樣的說法本身是把自由與愛分離在兩種情景中去考慮,是一種對立的,二分邏輯的思維結(jié)果。我個人覺得愛既是自由的,同時也可以是不自由的,正如對佛學(xué)的領(lǐng)悟,把存在視為“空”或者“實”都欠妥,世上沒有“空”與“實”這樣的存在,存在是不可言述的。愛與自由也是一種對立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
如果我們用身體象征的語言來看,情緒的中樞——心是愛的象征。我這里所謂的“心”不是大腦(理性)而是心臟(感性)。心臟是人體唯一可以自主活動,搏動的器官,所以愛應(yīng)該是自主的,自由的。奇妙的是上帝給予人的心臟有兩個心室與心房,有兩次搏動與心音,這是否在暗示愛情需要兩個人心心相印。人在傾心的愛人面前會心跳加快,心臟失去了它的自律性,當兩個人開始心心相印的時候,心跳又變得輕快且愉悅,回到了自律的狀態(tài)。心臟是合二為一的,愛情也是合二為一的,它既自由又不自由。當我們有了愛才感覺到自己不完整、不自由,愛迫使我們面對自己的缺陷、狹隘、自私與膽怯,在愛的鼓動下我們成長,并實現(xiàn)自我認同與統(tǒng)一。可以說,愛是從意識到自我的不自由,并開始朝向自由回歸的歷程。